张学良在台湾44年的幽禁岁月,“神秘”住宅被严密监控,尽显辛酸

张学良在台湾44年的幽禁岁月,“神秘”住宅被严密监控,尽显辛酸

不久,张学良被蒋介石安排在远离市区的新竹井上温泉居住,过起了被蒋介石监禁的生活。新竹这个囚禁地点是蒋介石选的,对外声称是为了对张学良“严加管束”和“必须保持高度安全”。

他在台湾住过好几个地方,分别是新竹井上温泉、清泉,台北近郊的阳明山、台北西郊的北投复兴3路70号。

01、新竹井上温泉和清泉,被特务头头欺压,满含辛酸与无奈

新竹井上温泉位于高雄市。刚到台湾,张学良感到前途莫测。赵四小姐看张学良无所事事、心情烦躁,就经常拉着张学良到泉边去钓鱼。

张学良少年时就喜欢钓鱼,在东北没有钓鱼竿,张学良就用高粱杆钓鱼。但井上温泉的四周都是养的一些观赏鱼,引不起张学良的兴致。

关键的是,井上温泉的张学良住宅被蒋介石设置了层层岗哨,监视很严密,张学良很难出来野钓。

后来,蒋介石又把张学良押解到远离高雄的清泉。清泉群山莽莽,山峦上生长着很多古树,显得格外潮湿阴森,尤其是这里蛇非常多。

有一次,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到野外垂钓,刚刚放下钓鱼竿坐好,猛然从身边的草丛里窜出一条几尺长的青蛇,停在溪水边,吐着舌头看着他们。

赵四小姐特别怕蛇,好在张学良有经验,他拿起钓鱼竿猛地向蛇砸去,那条蛇才带伤飞逃而去。

台湾天气炎热潮湿,蚊虫多,蛇多。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没有把张学良吓到,他一直把钓鱼的爱好坚持下来。

除了钓鱼外,张学良还在住宅附近种菜养鸡,过起了田园生活。

然而,张学良这种貌似平静生活的后面却是一地鸡毛,满含着辛酸和无奈。

张学良来台湾前后,蒋介石就派“军统局”特务队长刘乙光长期担任张学良的“秘书”,说是“秘书”,其实就是监守张学良的特务头头,也即囚禁张学良的狱卒头头。刘乙光对张学良监守地非常严厉,将张学良的居住地划为禁区,与外界隔绝。他的饮食起居都受到刘乙光的严格限制。入夜,围绕张学良的住宅,通宵不离国民党宪兵特务和便衣特务,窥视张学良的动静。

刘乙光时不时就将张学良的思想、生活和只言片语详细地汇报给“军统局”和蒋介石。他还经常给张学良难堪,不管张学良受得了受不了,他要怎么办就怎么办,蛮横到极点。刘乙光的所作所为,搞得张学良提心吊胆,神经紧张,他对身边安插一个刘乙光深感愤慨!

有一次,张治中来探望张学良,他托张治中向蒋介石提出两点要求:

第一,恢复自由。

第二,希望刘乙光搬出他的房子!

他的愿望没有实现,当蒋介石知道张治中擅自去看望张学良后,立即下令:

不经过他的批准,任何人不能见张学良!

郑介民知道张学良对刘乙光十分不满,特派一位叫张严佛的人暂时代替刘乙光。张学良是条硬汉子,很少伤心落泪,但刘乙光对他的伤害太大,当张严佛到来时,张学良把他对刘乙光的不满以及这些年来受的委屈、辛酸、无奈,一股脑儿向张严佛宣泄出来,可谓声泪俱下。

第二天,张学良将连夜写的一首诗交给张严佛,说道:“你这次来算是难得,这首诗就当做纪念吧!”

诗写道:

山居幽处静,

旧雨引心寒。

辗转眠不得,

枕上泪难干。

寥寥数语,把他流不干的泪,诉不完的苦,心中无限的委屈,无比的悲愤全部表达了出来。

谁能想到,一代爱国将领、少帅张学良,竟然落了这样一个被特务头头欺压的下场!

他委屈、悲愤,但在长期的幽禁中,他只能隐忍!

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井上温泉和清泉居住了3年时间,其后又被迁移到台北近郊的阳明山。

02、台北近郊阳明山。张学良对蒋经国说:我要住在公墓里

蒋介石反动集团溃败来台,为了实现其“反攻大陆”的黄粱一梦,开始对国民党进行整顿。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被任命为所谓的“政战部主任”,他接管权力后,长期负责“管束”张学良的“保安处”也划归蒋经国管辖。蒋经国与张学良的正式交往,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。

蒋经国当然久闻张学良的大名。他考虑后,决定将张学良夫妇从新竹温泉住宅迁出,另外选择一处宅院居住。在蒋经国看来,新的住址必须符合以下条件:环境优美,离台北比较近,交通便利。经过一番选择后,蒋经国为张学良选择了台北北郊安谧静雅、风光秀丽的阳明山。

蒋经国选好住址后,特意邀请张学良到阳明山勘查了一番,阳明山树木郁郁葱葱,期间点缀着亭台楼阁,张学良很满意这里的环境。他对蒋经国表示:在这里生活对修身养性、研究学问大有好处。

但是,在商议住宅地点时,聪明的张学良竟然选择了半山腰阳明公墓旁边的几间平房。他对蒋经国说:

我这个人这些年寂寞惯了,在热闹的地方呆着反而不舒服。明朝末年有个人,名字我记不清了,他就住在墓地里。我很喜欢他做得一副对联:“妻何聪明夫何贵,人何寥落鬼何多。”既然人人都要死去,谁也跑不了这一关,我在公墓居住又有何妨?

长年累月的监禁生涯,张学良对蒋介石父子的用心无疑是清楚的,他自知逃不出这个牢笼,为了生存,只能委曲求全,尽可能把自己的需求放得低一点,再低一点,以便让蒋氏父子放心。

另外还有一点,张学良走过大半辈子的大起大落、大喜大悲之后,已经做到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超然境界。由上面那段话里,可以看出他达观的思想境界,并非仅仅出于策略的考虑。

对于张学良的这个选择,蒋经国当然不会同意。他在阳明山庄附近给张学良选中了一栋别墅。

张学良认为:“搬家,不过是换一个地方而已,何必那么讲究?”

但他对蒋经国的安排还是心存感激的。

在张学良的被监禁生涯里,“阳明”二字似乎成了他生活的代名词。起初他被监禁在奉化溪口,蒋介石要求他攻读王阳明的典籍,还给他找了一个儒学先生教他读儒家经典,但张学良厌恶那个老先生,后来老先生就自觉没趣地走了。其后又把他迁居到贵州修文县,安排到阳明洞旁边的阳明祠居住;来到台湾,从新竹温泉住所迁出后,他又被安排到阳明山居住,无疑,“阳明”二字透露出蒋介石父子的一番“用心”,就是要求张学良“修身养性”,“不问外事”。

尽管得到蒋经国的“关照”,张学良居住的阳明别墅毕竟离台北较远,位置还是显得很偏僻。

有一次,张学良原来的十几名部下前来探望,分手时,部下们想到年事已迈,出行不便,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,不由抱头大哭起来,此情此景让张学良也隐忍不住。但他最后还是强行忍住,再次拿出少帅的威仪,高声发布命令道:“成三列纵队,列队!向后转,并步走!”

这些部属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。

可以说,长时间的监禁生活让张学良明白隐忍的重要性,他不能给蒋氏父子留下寻隙的把柄!

1961年秋,张学良被蒋氏父子“解禁”。所谓的“解禁”,其实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,他只是多了一些自由度和选择的余地而已。他的生活依旧被国民党的特务和便衣严密监视着。

“被解禁”之后,有一次蒋经国来探望他,张学良不失时机地向蒋经国提出想搬家的想法。他希望在台北城郊附近选一块地,自己出钱盖一座房子居住。几十年来,张学良被蒋介石不断囚禁在这里那里,哪一个地方都不是张学良喜欢的,既然“解禁”了,他想自己盖个房子住。

蒋经国答应了张学良,不久后,蒋经国就派车来接张学良夫妇,查看由蒋经国为他选中的新居地址。

这个住所,就是台北西郊的北投复兴3路70号。

03、北投复兴3路70号。他对孔令侃说:50多年来,我身边24小时有人“保护”

此地邻近郊区,绿树环抱,清净优雅。虽然没有市区的高楼林立和车水马龙,但交通十分便利。更好的是,附近还有一块正在出售的空地,蒋经国建议他们买下来,成为自己住宅的一部分。张学良欣然接受了蒋经国的建议。随后蒋经国吩咐,住宅要抓紧时间完成设计,尽早完工。

由于蒋经国的亲自过问,张学良北投新居的建设很顺利,不长时间,一座两层楼房拔地而起。张学良在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树木,庭院里绿树浓阴,在通道两旁,他栽满了各种树木。

这次搬家,张学良的朋友们纷纷送来贺礼。蒋经国虽然没有露面,但也送了他一套豪华中式家具作为贺礼。

张学良的这座宅邸占地约六七百坪,宅院里种植了大量树木,遮蔽了外面向里窥探的视线,隐蔽性极好。同时,在围墙之内,还盖了整排的普通房舍,用来阻挡外面窥探的视线。

张学良的客厅、书房与卧室,位于整座宅院的中间位置。是一栋外观朴素的二层洋楼。外面虽然看不到这座楼房的全貌,但也可以窥探到楼房门前的盆栽,小径,还有一方小小的鱼池。

搬迁到北投新居的张学良,虽然名义上放松了对他的“管束”,但是在无形中,对张学良的“监控”并没有放松,他的自由度仍旧是有限的。

张学良这座宅院有厚厚的围墙,厚度达35厘米左右,高约2米,墙上布满玻璃片,以防外人潜入。更奇特的是,张学良宅院左右以及后侧围墙外,有一条人工沟渠,就像古代城堡外面的护城河一样,意在抵御外来的威胁。

但实际上,张学良宅院外的“沟渠”并不在于抵御什么外来威胁,蒋经国对他的“管束”仍旧很严厉。

深沟加上围墙,从沟底到墙头高度有四五米,这道牢固的屏障增添了张学良住宅的“神秘感”。

围绕张学良宅邸的U型深沟外,有一条小步道,小步道与旁边的马路隔着四五米宽的沟渠,有一座小铁桥相连。然而,铁桥与小步道是外人的禁区,那时候,任何人想要一探究竟,都会遭到国民党便衣和情报人员的阻拦。也就是说,这条巡逻道,沿着住宅的沟渠,全线都在国民党便衣的监控中。步道两旁有成排的树木,树干上挂有灯泡,目的就是供夜间监视所用。

在张学良宅邸沟渠外的旁边,有一座“安全人员”居住的房间,为了协助监视围墙外的动静,那时候“安全人员”还豢养了好几只狗,这些狗每天都在宅院外四处溜达,让外人不敢越雷池一步。

由于选址的原因,外来的人就算攀爬到附近任何的制高点,都无法鸟瞰到张学良住宅的全貌。

搬迁到新居后,名义上对他“管束”放松了,甚至是“解禁”了,但对他的受禁规则仍旧如常。外人不能直接与他约见、打电话、会晤、聚谈。假如他要出去,就会有一群“跟班警卫”跟着他,前呼后拥的。每当遇到这种情况,就有人替张学良解释,说他从小过惯了这种前呼后拥的生活,一旦身边没有人跟随反倒觉得不自在,有一群免费跟班跟着他,何乐而不为呢?

1988年,有一次孔令侃邀请张学良到圆山饭店吃饭,张学良的身边仍旧有一群“耳目”在看着他。张学良向孔令侃解释道:50多年来,他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,已经习惯了24小时身边有人“保护”,这些“身边人”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,但他始终把他们当做自己的“家人”。

所谓的“跟班”名义上是“保护”,实际上是“管束监视”者,他们身上都配有手枪和子弹!

那时候许多媒体想去采访他,都吃了“安全人员”的闭门羹!平常和他来往的人,主要有张群、张大千等人。有时候与老朋友酒酣耳热,说起往事,张学良都会捶胸顿足、老泪纵横。

在这样“严密保护”和“监控”的住宅内,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,因此他在台湾的许多年里,外界很少知道关于他的消息。直到1988年,在张学良给新闻媒体的一封公开信里,才简略透露了自己的生活:

学良迁居来台后,平时生活简单、宁静,与内子莳花、饲鱼、读书、怡然自乐……颇有领悟,不问外事……

“不问外事”一语,道尽了张学良幽禁生活的全部内涵。从1936年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,到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,张学良被蒋介石父子软禁了54年。最初他被囚禁时才35多岁,真正恢复人身自由时已经是89岁的老人,仅在台湾他就被幽禁了44年。对于张学良来说,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囚禁、监禁、软禁、幽禁中度过,其中的无奈、辛酸、愤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。

结语

1988年1月,蒋经国死去后,幽禁张学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不复存在,这年的8月11日,从少年时就跟随张学良担任秘书的田雨时发表文章,为仍在幽禁中的张学良鸣不平:

对于一位手无寸铁劫后余生的老人,尚有什么可怨?可防?可惧?所幸张氏命大寿长,当此数十年软禁折磨,设因苦难或病痛呜呼哀哉,岂非永留百口莫辩的千古疑案?

随着更多人士的呼吁,张学良最终在1990年恢复自由。

在漫长的幽禁生涯里,张学良希望恢复自由,但蒋介石对他发动“西安事变”的怨恨太深,始终没有给他机会。蒋介石去世前仍然告诫蒋经国严加“管束”张学良:“此笼中虎,不可放归。”

在不断的失望中,张学良逐渐磨练了心性,他在住所里研究明清两代历史,希图从中找出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国欺凌的原因。他先后读了《明史》、《清代通史》、《东北通史》等书籍。在给一位老朋友的赠别诗中,他写道:

十载多无病,

故人亦未疏。

余生烽火后,

唯一愿读书。

表达了他当时读书治学的心境。

在另外的诗里,他也有“恨无期,大朋有翅愁难展”的感慨,人生的许多抱负不能实现,他是有很多遗憾的。

然而,张学良为了抗日大局和挽救民族危亡,敢冒风险扣押蒋介石,把他个人的生命、名誉、家庭、地位都置之度外,发动了“西安事变”,为国家做出了贡献,做出了牺牲。就像周恩来当年对他的评价一样:“汉卿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是个遗憾,但无论如何他是千古不朽的人物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

碳酸铯 CAS#: 534

碳酸铯 CAS#: 534

09-16 👁️ 6286
祅姬的解释

祅姬的解释

08-19 👁️ 5708
摄像头监控怎么查看

摄像头监控怎么查看

08-30 👁️ 7393